3月4日晚
《感动中国》
2022年度
(资料图)
人物颁奖盛典播出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创办人
邓小岚
入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邓小岚:幽谷兰香远
“没有歌声的童年,是很寂寞的。”2004年,邓小岚来到河北马兰村义务支教,教授音乐,募集乐器,组建合唱团。十几年间,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站上更大的舞台,而邓老师温暖的目光始终未曾改变。如今,邓老师又“回到”了马兰,守望着她牵挂一生的地方。
颁奖辞
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你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离开。山花烂漫,杨柳依依,为什么孩子的歌声如此动人?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022年2月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44个身穿虎头衣、脚踩虎头鞋的孩子
演唱起希腊语版的《奥林匹克颂》
纯净质朴的天籁之声
让许多人印象深刻
是邓小岚
一步一步带领这群
河北阜平的孩子们走出大山
走向世界的舞台
18年风雨无阻
她用音乐改变了一座村庄
越来越多乡村教育的筑梦人
正沿着她的路走下去
给山里的孩子
带去光和希望
北京来的邓奶奶
成了山村学校的音乐教师
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
是《人民日报》前身之一
《晋察冀日报》的驻地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
就是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
马兰村是父亲战斗过的地方
也是邓小岚幼年生活过的地方
她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
1999年,邓小岚退休后
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
而是常常回到马兰村
默默为村里做事
先后帮助该村翻建学校、
修路种树、改建水冲式厕所、
救助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发展旅游等
“我愿意回到这个村子,
不光是因为我父亲曾经在这里待过,
更是因为我觉得
这么一个有革命历史感的村落
不应该被人遗忘。
当年村里的人为了革命付出了生命,
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
去帮助他们发展,
而不是遗忘他们。”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2003年清明节
邓小岚回马兰村为烈士扫墓
活动结束后
本想和孩子们一起唱支歌的她
却发现这里的孩子什么歌都不会唱
“我从小就爱唱歌,
也喜欢音乐,
我觉得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了,
当时我特别心酸。”
第二年
她从亲朋同事那里募集乐器
成为村里第一位全才音乐老师
图片来源:保定日报
每次颠簸7个多小时
只为给孩子们上一堂音乐课
那时
马兰小学只有4间漏风的教室
邓小岚掏出自己的退休金
又动员弟弟妹妹捐钱
改装了7间校舍
十几年前的阜平县还没通高速
邓小岚每次到马兰村
都要坐长途客车再换乘大巴车
颠簸7个多小时
就为了给山村的孩子们
上一堂地道的音乐课
四季轮转、风雨无阻
从2004年开始
她一年要往返北京和马兰村20次
一趟约600公里
18年下来就是20万公里
大约能绕地球5圈
她自己带来乐器
每年一半多的时间留在这里
得益于中学和大学的乐器学习经历
邓小岚曾说自己的人生
是“被音乐滋养的”
大学毕业后
她在工厂工作25年
又领着女工们学习乐器
轮到教山里的孩子
她把音符写满了黑板
一个个地认,手把手地教
“教这个得有连续性,
今天教了明天就走,
那学生可学不会呀。”
一个、两个……
来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
邓小岚在马兰村待的时间
也越来越长
把老伴儿一个人丢在北京的家里
2006年
邓小岚成立了马兰小乐队
这正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前身
邓小岚从父辈的手中接过火炬
用无私的付出照亮平凡的生活
更以音乐照亮孩子们的未来
此后,她从北京搬来小提琴、
电子琴、手风琴、
竖笛、小号等乐器
每年一半多的时间留在这里
陪伴孩子们成长
图片来源:保定日报
马兰村的成年人多在外打工
一出去就是大半年
孩子们则成了留守儿童
除了山里哪也没去过
邓小岚想办法给孩子创造机会
带他们外出表演
2008年
邓小岚带领小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
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
“马兰小乐队小型音乐会”
演出很成功
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此后
孩子们陆续登上了北京电视台、
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
2013年
一场特别的
“马兰儿童音乐节
——马兰森林音乐会”
在马兰村的幽静山谷中精彩上演
发起这场活动的邓小岚表示
希望山里的孩子
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用音乐触动心灵
2013年,马兰儿童音乐节上,邓小岚和马兰村的孩子们一起唱响《友谊地久天长》 。人民网 申亚欣 摄
18年来
邓小岚培养出了200多名学生
邓小岚介绍马兰村小乐队成员。(资料图)人民网 张继航摄
在邓小岚家中
摆放着许多张她与孩子们的合影
她所教的第一批学生都已大学毕业
她曾指着照片中的孩子们
一个个地介绍:
“这是孙志雪,
考的北方民族大学音乐专业,
在大学继续学习长笛;
这是白宝鹏,上的师范院校,
现在也在从事幼儿素质教育。”
言语间,满是幸福与骄傲
18年前
邓小岚为孩子们
带来了最好的精神礼物——音乐
18年来
邓小岚在北京和马兰之间来回奔波
却从没有觉得辛苦
18年后
邓小岚培养出了200多名学生
其中10余人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
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只有专业专注
倾心倾情的教育
才能改变一代又一代人
向伟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致敬
她把歌声
永远留在了春天里
2022年3月21日
孩子们的邓老师
因突发脑血栓医治无效逝世
享年79岁
那一天
我们眼中饱含哀伤
送别
把音乐带到山里娃生命中
18年来无私奉献的邓小岚老师
那一天
孩子们用歌声
陪邓老师走了好远,好远
马兰村的花儿还会一年年开
最美的歌声将永留在那个春天
时代会变
我们对善的向往不会变
对美好的渴望更不会变
2022年,还有哪些人感动着我们?
《感动中国》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请记住他们的名字
钱七虎:为国作长城
钱七虎,我国防护工程学家。7岁那年,父亲临终前叮嘱他“要干一番事业”,他铭刻在心。
六十多年里,他参与了许多重大国防工程,他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城市人防防护等级标准,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截至2022年,他资助了584位困难学生,将自己的院士津贴、获奖奖金、工资等捐助慈善事业累计超过1800万元。钱老说,“为国家和人民安全贡献心血,有价值”。
杨宁:山川展画图
西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杨宁,曾是名大学生村官。一次走访,她看到乡亲三人分吃一碗粉,下决心要当“脱贫领头人”。经历三次失败后,她自掏腰包,免费提供稻谷肥料,发动村民种紫黑香糯,终于大获丰收。
2020年,杨宁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她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家乡特色产业。
2020年,江门村32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今,村民年均收入13年里翻了10倍多。
沈忠芳:无名草更芳
沈忠芳,我国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指挥。他曾目睹日军轰炸家园,于是报考飞机设计专业,渴望保卫祖国;毕业后,他投身导弹研制,从此隐姓埋名60余载。他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
徐淙祥:欣欣田间麦
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回到家乡。“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进行高产试验时,他从早到晚蹲在田里,用放大镜观察小麦长势和虫情,用笔记本记录风速雨量……就这样,他的农田平均亩产1000斤,还将50多年的种地经验分享给村民。
银发知播:千秋不老春
天文、物理、文学、美学,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这群爷爷奶奶在网课直播间里,欢脱幽默地传授硬核知识。他们是老师、院士,将毕生所学通过网络授以青年,用日复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识的种子。
徐梦桃:梦想无时休
北京冬奥会上,31岁老将徐梦桃带着钢钉出场,凭借完美一跳夺冠,成就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全满贯。此前,伤病困扰的她曾萌生退意,但“狠心”的父亲告诉她“不差这一步”,一定要坚持下去。最终,她以女子决赛最高分108.61分夺冠!
陈清泉:强国尚功勋
陈清泉,中国香港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在香港任教的他预判出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以此为研究方向,希望帮助祖国抓住机遇。他创造性地把汽车、电机、控制等技术融合到一起,形成一门全新学科。幼时经历动荡的他,渴望为祖国贡献力量,“是光荣的”!
陆鸿:人生贵自强
江苏小伙陆鸿,幼时因病导致脑瘫。埋怨过、消沉过,但不愿成为家人累赘的他,开始摆摊、开店、学影视后期,练就一手绝活。2017年,他带领残疾人做自媒体、开网店。如今,他的工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永不服输!”
林占熺:寸草向春晖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是《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为解决“种植食用菌就必须砍树”的世界级难题,他无数次试验,发明出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为科研,他的亲弟弟倒在了菌草栽培的一线,林占熺也在常年奔波中差点遭遇意外……如今,“菌草”已走出国门,为全世界脱贫致富提供了方案。
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名字
一段段催人奋进的故事
让善被看见,让爱被感知
让春天常在,让真诚常存
来源:长城网综合
责编:房淑婧 苏浩军 陈兆月
编辑:李炜璇
关键词: 感动中国18年 她让山村的孩子们长出音乐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