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
【资料图】
作为八朝古都,开封文化底蕴极其丰厚,除了开封市博物馆、开封市艺术博物馆等国有博物馆,还有大批聚焦小众收藏的非国有博物馆。今年7月,开封市大朴造像博物馆更是顺利通过河南省文物局设立备案,成为开封第19家非国有博物馆。
相较于游客更多、知名度更高的国有博物馆,藏品自成体系、各有千秋的非国有博物馆,正凭借其独有特色,吸引更多年轻人“小众打卡”。“来开封旅游,除了逛逛吃吃,博物馆也是一定要去打卡的地方!”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如是表示。
7月28日,由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开封市非国有博物馆“业务大练兵”暨讲解员比赛在开封博物馆正式举行,来自19家博物馆的21名讲解员参加了比赛。
最终,来自开封市盛泉民国钱币博物馆的梅雨辰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此外还评出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讲解员是连接文物与游客的桥梁
最早提出“讲解员”概念的,可能要追溯到100多年前。
1905年,由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正式成立,它的创建者张謇认识到了博物馆讲解的重要性:“遴派视察员,招待员,用为纠监导观之助。”
张謇认为,博物馆中的物品由于受到空间限制,只能很平静的躺在玻璃柜里,因此人们在参观时大都囫囵吞枣的扫一眼。讲解员则可以使博物馆中陈列物品变得更加具象化、立体化。
作为大赛评委之一,开封市博物馆馆长葛奇峰告诉顶端新闻记者,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最核心的功能,讲解则是社教功能中最基础、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葛奇峰介绍,开封市博物馆讲解岗位上有12名专职讲解员,从今年统计数据来看,所有的节日、周末以及当下的暑假,讲解员们几乎是“全年无休”。
“尽管馆内也有AR眼镜、耳麦讲解等众多电子讲解功能,依然有很多游客愿意等上一两个小时预约人工讲解。尽管我们馆的志愿者们每天也要进行5到6场的免费讲解,但仍然无法满足游客们的需求。”
在他看来,这样的现象也从侧面证明讲解工作对博物馆来说至关重要。和讲解员面对面交流,能让游客更深层次感知文物的魅力,是连接文物与游客的桥梁。这也是本次举办开封市非国有博物馆讲解员大赛的初心和目的。
刚刚入职3个月的她,一举摘得开封市非国有博物馆“最佳讲解员”
本次比赛,来自开封市盛泉民国钱币博物馆的梅雨辰摘得“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她才刚刚入职3个月,是名副其实的“新人”。
梅雨辰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她在大学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这就让她有了吐字发声的基础,在她看来,专业上的学习只是敲门砖,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需要找到融合自己性格且符合时代符合大众欣赏的风格。
自从做了博物馆讲解员,梅雨辰就在平时玩的社交平台上关注了很多全国大型博物馆讲解员,通过研究他们的表达特点,或幽默诙谐或悬疑紧促,结合自己博物馆的特点不断进行改变,创作,练习。
她总结,一定要让自己的讲解活泼有趣起来,跟参观者有互动有沟通,拒绝照本宣科,追求灵动表达。“我想这个可能是我能打动评委的地方。”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梅雨辰用8个字概括为“用心吐字,用爱归音”。
梅雨辰认为,要把每个聆听者当成朋友而不是游客,用专业知识储备做后盾,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勇于创新,用符合时代审美观的方式讲活历史讲活文物,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
△开封市博物馆馆长 葛奇峰
葛奇峰说,2018年开封市博物馆新馆对外开放时,还有40多名讲解员,5年过去了,能坚持到今天的也就十余人。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不仅考验一个人的学习、应变能力,也考验着大家对讲解岗位的激情和热爱。
“对于做好博物馆讲解工作,有三句话可以概括,一是要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二是要有把控全局的自信,三是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葛奇峰说。
开封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开封市非国有博物馆正在经历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此次比赛创新性采用专业讲解和现场答辩结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非国有博物馆讲解能力,又锤炼了其业务水平,为提高非国有博物馆开放水平和服务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但是目前还存在专业人才匮乏、对文物藏品研究阐释不足、运行经费紧张等问题,下一步,开封市文广旅局将精准施策,通过加大扶持力度、构建新媒体宣传矩阵、开发研学课程等措施不断加强对非国有博物馆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非国有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